復活節島上的Moai像究竟從何而來呢?
今天就是尋找答案的一天。再次騎著腳踏車踏上征途,一路從島上西南邊的Hanga Roa穿越島上的內陸心臟地帶,來到島上的東北邊。
雖然說這條公路是為了交通而建設而成,沿途完全沒有Moai像,卻是島上主要的往來幹道,全數用柏油鋪成,甚至還有標線,騎在上面的感覺甚為舒適,穿越的涼爽的林蔭,欣賞著遠方的海洋與滿是翠綠,完美的火山錐是沿途的背景,再加上豔陽普照的天氣,讓人心情輕鬆愉快。
向著海岸衝刺下坡,島上的東北端是名叫Anakena的地方,說來跟復活節島的風格有些不搭調,這裡邊算是個渡假聖地,細白的沙灘,平緩的海浪,位在風平浪靜的海灣內,連我都忍不住下去泡了泡海水,如果再多幾個比基尼辣妹可就更完美了,想不到復活節島也有此等適合作日光浴的聖地。
更奇妙的是沙灘旁也有名聞遐邇的Moai像,Ahu Nau Nau就座落在沙灘邊上,面對著內陸,祭壇四週布滿了沙粒,讓Moai像也充滿了渡假風情,戲水曬太陽之際還能順道欣賞Moai像,好在這邊是國家公園保護區,不然一定會有商人在這邊建設國際級的渡假大飯店。
七個連在一起的Ahu Nau Nau其中兩座頭像已經損壞,四週還能看到倒臥的Moai像以及散落的「帽子」(當地的原住民語稱之為Pukao),大自然的力量在這邊見證他的威力,而完好的Ahu Nau Nau有數座戴上了那引人注目的Pukao,這些就是原從十多公里外Puna Pau一路搬過來。我從Hango Roa騎腳踏車到Anakena都還會氣喘不已,但住在復活節島上的先民們卻是搬著沉重不已的Pukao,不得不再次讚嘆這偉大的成就。
Ahu Nau Nau附近還有另一座Moai像Ahu Ature Huki,不過這座Moai像孤單的多只有一尊,也沒有那鮮明的Pukao在頭頂上,瘦弱的風格比較類似Hanga Roa那一帶,也就是來到復活節島第一天所碰到的Moai石像。
Anakena這一帶還真的是戲水、日光浴以及觀浪的好地方,從沙灘遠方的巨岩欣賞著波濤拍浪,甚至還有人站在岩石上釣魚;附近則有另一處海灘Ovahe,沙灘範圍雖然沒有像Anakena那麼大,卻更為隱密,在巨岩間爬來爬去,居高臨下欣賞海浪,還有終於出現的日光浴比基尼美女,實在是無比享受。
復活節島沿岸處處是先民村落的遺跡,沿著海岸騎腳踏車常常見到許多碎石堆散落,Ahu Te Pito Kura是其中之一,雖然這裡曾經也是Moai像的據點,卻已不見壯觀的場景,只剩散落的石堆以及頭上腳下面地倒塌的Moai石像。既然都沒有矗立的Moai像,那麼為什麼國家公園要在這邊特別設立解說標示呢?原來Ahu Te Pito Kura據稱是復活節島上被立起過最高大的石像,高達10公尺,總重達80公噸,甚至連帽子Pukao本身都重達12公噸,實在相當可觀。可惜今天我們只能從「仆街」的Moai石像旁邊想像當年立起來的壯觀景像。
但這邊還有另一個讓人嘖嘖稱奇的景像,圓到讓人忍不住伸手撫摸的完美圓石,一大四小地座落在海邊。不知道是先天如此還是經由復活節島先民後天的雕琢,這五顆圓石正是這個島嶼處處有神秘的表徵,遊客們經年累月的觸摸,讓這四大一小的圓石散發出閃亮的光澤,讓我想到吳哥窟的壁畫,也因為經年累月的「洗刷」而有相同圓潤的光澤。
既然是巨石文化,石刻當然也是復活節島上重要的元素,Papa Vaka位在復活節島北邊,目前已規劃成一處石刻園區,據研究指出這裡也是重要的祭祀中心,裡面有當年復活節島先民雕刻的巨石,圖騰內容主要多與海洋生物有關,也正好反映出島民生活與海洋的關係密切。
Papa Vaka的石刻圖騰雖然在幾百年來的風雨侵蝕,許多已模糊難見,但一些仍保有良好狀況的石刻讓人看到島上先民們如何利用簡單的線條,甚至是巨石上原本就存在的痕跡刻畫出他們心目中崇敬的海洋世界,也讓我上了一小堂露天的美術課程。
復活節島除了滿山滿地的翠綠,另外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其間奔馳的野馬,純粹野生的馬群們在草原上奔跑,襯托著豔陽與海洋,實在是幅美麗的風景。而更叫人意外的是,我居然見到了野馬交配難得的畫面,原來哺乳類動物都是一個樣,公馬搭上了母馬的背膀,恣意的…嗯,你知道的,只是馬又不是貓狗,長的如此之高,搭著這樣騎難道不怕摔倒嘛?顯然我多慮了,大自然的奧妙不是我這簡單腦袋可以理解,也因為太過震驚,完全忘記將相機拿出來紀錄這珍貴的一刻。
復活節島的東海岸,有整座島上最壯觀的Moai石像群,15尊連成一串(你沒看錯,真的是15尊)的Moai石像,座落在復活節島的東岸,面對著內陸,是許多攝影作品中復活節島的象徵,這裡就是Ahu Tongariki。
常常在看電影或是電視時,結尾都是主角們面向著遠方,一付熱血激昂迎向未來挑戰的陽光模樣,這就是我看到Ahu Tongariki的第一印象,十五個Moai熱血青年就這樣一字排開,莊嚴的景像很難不讓人肅然起敬,而這裡的祭壇也應該是復活節島上保存最良好的一處,絲毫不見雜草叢生,更增添了此處的神聖,也難怪許多人要在附近紮營,為的就是能夠欣賞到日出照耀在Ahu Tongariki的那一刻。
除了站著的十五勇士Moai像之外,其實地上也有倒塌的Moai像,兩者相較讓人不禁有世事無常的感受。事實上這十五座Moai像也不是始終在這屹立不搖,曾經因為海嘯的關係讓Ahu Tongariki散落各處,直到1990年代才復舊重新矗立完工,感謝這些人的努力,讓我們遊客有如此壯觀的Moai奇景得以欣賞。
轉眼來到復活節島已經這麼多天,難免會有個最基本的疑問:復活節島上的Moai像究竟從何而來,他們是一開始就被刻鑿好還是到祭壇才被完成的呢?這些問題的解答通通都在Rano Raraku。
Rano Raraku是島上另一處火山口,與前一日的Puna Pau相較更為壯觀,缺了一角的火山口在遠處就已清晰可見,島上絕大部份的Moai像石頭來源,就是從Rano Raraku而來,可以說是Moai的故鄉。
如果有人想在最短的時間欣賞到最多的Moai石像,那來到Rano Raraku準沒錯,現在已被規劃成公園的Rano Raraku,在半山腰上處處林立的各種大小不一,表情各異的Moai頭像,悠遊在其中好像來到Moai工廠,挑到喜歡的Moai似乎就可以直接下訂單帶回家,據資料指出,這邊留存有將近400個Moai石像,實在相當驚人。
但為什麼這些Moai石像會殘留原地而沒有運送到島上各處呢?不禁讓我想到「失控的進步-復活節島的最後一顆樹是怎樣倒下的」這本書,之所以會來到復活節島其實多多少少也受到這本書影響,而這本書的理論就是為了要運送這些沉重的Moai石像到島上各處,因此到處砍伐島上的樹林作為輸送工具,當所有的樹都被砍光,自然也沒有輸送工具運送Moai石像,島上文明也就此衰落,Rano Raraku處處的Moai遺跡正好呼應了書中觀點。
我來到復活節島後還真的略為觀察島上植被,果然絕大多數都是綠如茵的草原,僅有少數樹林,似乎又證明了書中說法,但我也不禁思考,假設Rano Raraku所遺留的將近400尊Moai石像通通矗立在他所該在的地方,復活節島又會是何等光景?現在已經讓遊客崇敬不已的Moai石像群們其實只是這座島應有輝煌的百分之一呀!
在Rano Raraku甚至還能看到許多Moai像半成品,在石壁中的Moai像橫躺其間,好似佛教的佛雕,其實也說明了Moai石像是在原地加工鑿成,才被送往各處祭壇,只是我沒想到Moai石像是直接開鑿岩壁一斧一鑿刻雕而成,如此無中生有實在叫人欽佩。
更叫人震驚的是復活節島先民的豪氣與企圖心,前面提過在Ahu Te Pito Kura的10公尺高Moai像是最高曾經被立起過的Moai像,但在這邊卻還有更驚人的尺寸,雖然從來沒有立起過一輩子只躺在這邊,卻激發了我許多想像力。
除了火山口外側的Moai公園外,遊客較少前往的Rano Raraku火山口內側也有許多驚喜。早已死亡的火山口現在已積水成為濕地火山口湖,有著多樣的生態,而半山腰間的石塊往往能見到半成品的Moai像,好像原本前進不歇的文明突然停止在這邊,好似打了麻將叫暫停後卻再也沒有回來,地上的Moai像等著人們繼續開刻,但原本那輝煌的文明卻再也回不來了,伴隨著夕陽的光潤,我思考著這座島許多神秘的問題。
Rano Raraku可說是復活節島中的精華,來到此處後許多對復活節島的疑問也許可以得到解答,卻又產生更多新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玩味之間,復活節島的神秘與魅力也更上一層樓。
在夕陽下騎著腳踏車回Hostel,又是一天的結束,但我對這座島的好奇,卻是有增無減。
20100424記帳:
*明信片(6張):2,000 Peso
*Rapa Nui National Park入場費:5,000 Peso (Rapa Nui就是原住民語的復活節島)
*網咖(1,500 Peso/小時):2,950 Peso
*水蜜桃汁:1,850 Peso
*可口可樂:750 Peso
延伸閱讀:
[相本] 林北逛地球相本集 (49) 20100424:Easter Island
[玩] 林北逛地球:序
[玩] 林北逛地球日記
[玩] 林北逛地球專題
[玩] 林北逛地球小錦囊
[相本] 林北逛地球相本集
[地圖] 林北逛地球地圖集
X-RAY // Jun 2, 2011 at 4:02 pm
Pukao的作用到底是什麼啊??
小賠 // Jun 4, 2012 at 9:30 pm
所以有說到為何要刻這麼多摩艾像散置各處嗎?
I0 // Jun 5, 2012 at 9:32 a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1%A9%E8%89%BE%E7%9F%B3%E5%83%8F
O-ring // Jun 27, 2012 at 3:50 pm
補充說明:復活節島石像怎麼搬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73P2onNUB4&feature=share